史念海《中國古都和文化》再版(辛德勇/序)
《中國古都和文化》
中國古都研究的開山之作,北大教授辛德勇作序;
宏觀三千餘年古都興廢之於中華文明發展的大勢。
版權資訊
書名:中國古都和文化
作者:史念海 著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書號:978-7-229-15859-0
出版時間:2021年8月
定價:88.00元
分類:歷史、社科
作者簡介
史念海(1912—2001),字筱蘇,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歷史地理學之一代宗師”。
1912年出生於山西省陸平縣,1932年考入輔仁大學歷史系。1934年成為《禹貢》半月刊的作者和禹貢學會成員,畢業後留駐學會,協助顧頡剛編輯出版刊物。1941年至1946年,任重慶國立編譯館副編審,兼任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1947年至1948年擔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1948年後,歷任西北大學、西安師範學院、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後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長。
20世紀30年代,在顧頡剛先生的具體指導下,史念海完成《中國疆域沿革史》,開啟了中國疆域變遷研究的先河。
1944年《中國的運河》出版,這是史念海先生在艱苦的條件下為推進歷史地理學的發展而上下求索的一個重大成果。
20世紀50年代,《中國歷史地理綱要》書成,標誌著中國歷史地理學學科體系的基本建立。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出版的《河山集》系列,收錄了史念海先生絕大部分代表性學術論文,涉及經濟地理、自然地理、軍事地理、政區地理等領域,反映了中國歷史地理學各個分支領域的建立和發展歷程,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史上的里程碑式著述。
史念海也是中國古都學的創始人,所著《中國古都和文化》成為中國古都學的奠基之作。
內容簡介
《中國古都和文化》是一部全方面詳細介紹中國古都和文化的專著,也是中國古都學的奠基之作。
都城是一國的心臟,也是一國的縮影。中國歷史上總計有兩百多處古都,其中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杭州、安陽被譽為“七大古都”,特別是前五者都曾作為統一王朝的都城,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本書不僅對歷代各性質的古都進行了梳理統計,而且從自然、經濟、軍事、社會等因素深入考察了古都的形成、發展、繁榮、蕭條甚至廢棄,從而反映了王朝的治亂興衰。同時,都城也是全國各地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交匯融合的重要樞紐,對一朝一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誠如作者所言,時移世易,當時都城,過後皆成古都,仿佛已為陳跡。然文化源流並未稍斷,仍在融通發展之中,數千年來始終一脈相承。本書正是一部瞭解古都之於中國幾千年曆史和文化發展重要性的大師之作。
目錄
一 中國古都學芻議
(一)建立中國古都學的基礎/15
(二)建立中國古都學的必要性/17
(三)中國古都學的意義及其範疇/20
(四)中國古都學的研究方法/35
二 中國古都概說
(一)中國古都學的定義及其主要內容/51
(二)中國古都的數目及其建都的年代/59
(三)歷代的陪都/142
(四)古都年代綜論/149
(五)古都的地理分佈/178
(六)“七大古都”名稱的確定/189
(七)小結/194
三 中國古都形成的因素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環境/213
(二)形成古都的經濟因素/224
(三)形成古都的軍事因素/230
(四)形成古都的社會基礎/241
(五)小結/244
四 中國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一)探求國土的中心點/252
(二)利用交通沖要的位置/254
(三)憑恃險要的地勢/257
(四)地理因素與對外策略/260
(五)接近王朝或政權建立者的根據地/265
(六)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關係/270
(七)餘論/274
五 中國古代都城建都期間對於自然環境的利用和改造及其影響
(一)都城周圍地形罅漏的補苴/283
(二)以都城為中心向外輻射的 交通網的建立/289
(三)解決都城糧食供應問題的設施和策略 ――對於河流的利用和改造/295
(四)都城附近土壤的改良和重要農作物 種植地區的推廣/310
(五)都城附近植被的維護與破壞/318
(六)小結/326
六 中國古都和文化
(一)古都文化為當代全國文化的彙集和代表/337
(二)域外文化的吸取,使古都文化更為豐富多彩/345
(三)古都的文化及其傳播和影響/355
(四)小結/365
七 論中國古都文化與當代文化的融通
(一)都城形勢的變遷與文化融通的延續/377
(二)古都文化的遺存與當代文化的融通/434
(三)古都文化對於當代文化的作用/468
(四)小結/473
八 中國古代都城的蕭條與破壞
(一)政治變化的作用/485
(二)戰爭的衝擊/493
(三)自然條件的變化/497
(四)民族關係的影響/502
九 唐代長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變遷
(一)唐代長安外郭城的輪廓/513
(二)縱橫於諸里坊間的街道/516
(三)里坊的分佈/522
(四)里坊的規模及其坊牆和坊門/527
(五)里坊內的橫街和十字街/533
(六)里坊內的曲巷/542
(七)里坊內的寺觀/547
(八)小結/559
附錄 一唐代長安和洛陽
(一)隋唐兩代以前長安和洛陽作為都城和陪都的緣由/563
(二)長安和洛陽作為都城和陪都的規模/572
(三)強大的政治中心和繁榮的經濟都會/583
(四)東西並峙交相輝映的文化中樞/592
(五)唐末遷都後的長安和洛陽/608
附錄二《中國古都研究》序
《中國古都和文化》序言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辛德勇
重慶出版社再版業師史念海先生的《中國古都和文化》,囑我談一談學習的心得,與老師的書一併印行。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老師的學問廣博宏大,我所學所得都很微末寡少,實在又有些勉為其難。
這本書的內容,嚴格地說,是一本學術論文集,業師原本是要把它編為《河山集》第八集的。後來改題此名,是因為論題非常集中,都是緊密圍繞著“中國古都和文化”這一論題展開,而且所論還相當系統,相當完滿。就其內容而言,實際上已經相當於一部系統的“中國古都和文化”的概論,只是對相關問題的論述要更深入一些而已。
就其淵源而言,業師在這本書中所做的論述,主要來自如下兩個方面:一個是業師的根本專業——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另一個是業師創立的中國古都學。
在中國歷史地理學領域,古代都城是其分支學科歷史城市地理中的一項核心內容,故由歷史地理學轉而研究中國古都,可以說是順勢而成的事,自然而然;既然如此,創立一門學科來集中、專門研究古代都城,這個責任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業師史念海先生的肩上。
說這事自然而然,是就學術發展大勢而言,但一件事具體能不能做、做得好或做不好,卻事在人為,不是誰做都一樣,也不是誰都能夠做得到、誰都會去做的。業師史念海先生積極做了,而且把這事做得很好,首先不能不歸結於其學問之大。
中國具有現代學科意義的歷史地理學能夠得以全面建立起來,這本身就是基於業師做學問的大氣魄、大手筆。在上個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短短十幾年時間,業師就通過系統爬梳《二十四史》等基本史籍,給中國歷史地理學勾勒出一個整體框架,把這門新型的西式學科推送到大家的面前。
做大學問,當然要具備深厚的功力。記得當年初入師門未久,業師就專門向德勇談道:“讀書做學問,寫論文,固然要從具體的問題做起,不能做膚廓無根遊談,但學術一定要有一個通貫的基礎,不能拘泥於一隅。你既然跟我讀書,視野一定要寬,舉凡歷史地理學的各個分支領域和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基本情況,都要有所瞭解,不然就成了‘三家村’學者。”業師這樣要求我們,是由於他的學術之路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我想在這裏和各位讀者交流的最重要的體會,就是史念海先生治學氣勢的博大。雖然地位相當重要,但所謂“古都”畢竟只是歷史城市地理研究的一部分內容,更是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很小的一個部分。然而即使是學術大家,也不是誰都能夠像史念海先生這樣在短時間內迅速由歷史城市地理擴展到中國古都面貌做出系統的研究,並同時建立起古都學這樣一門新的學科。理解史念海先生治學這一“博大”的面貌和特點,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古都和文化》這本書。可以說,書中處處都體現出這一特點。
(感谢李翔编辑!)